遗者永久,艺者魂魄。华夏民族永久的魂魄就是我们每一代华夏儿女的保护和传承,华夏文化遗产网有志于成为有关华夏文化遗产的专业、全面、图文影像并茂的权威网络平台,充分展示华夏文化遗产现状、呼吁更多的社会关注

                                                                                                                           备案号:京ICP备0750358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

浏览量
产品名称

仰韶村遗址

仰韶村遗址简介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乡境内,具体坐落在县城北7.5公里饮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沟村北的台地上,范围南北960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5米。村东西两侧有两条深25~50米的土沟,沟底小溪潺潺。东为饮牛河,西为西沟,两溪在村南约l公里处汇合,宛如半岛。仰韶村就坐落在两溪之间黄土台地上,路沟断崖露出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黄土。村北约3公里有韶山和飞山等
所属分类
没有此类产品
产品描述
产品参数

仰韶村遗址简介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乡境内,具体坐落在县城北7.5公里饮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沟村北的台地上,范围南北960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5米。村东西两侧有两条深25~50米的土沟,沟底小溪潺潺。东为饮牛河,西为西沟,两溪在村南约l公里处汇合,宛如半岛。仰韶村就坐落在两溪之间黄土台地上, 路沟断崖露出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黄土。村北约3公里有韶山和飞山等石灰岩山丘。遗址距县城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遗址东西两侧各有深沟,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

  仰韶文化遗址有四层文化叠压,从下而上即从早到晚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在仰韶文化层中,发现有圆形窖穴和椭圆形窖穴。还出土大量石器,包括用于农业生产或捕鱼、狩猎和日常使用的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石镞、石饼、石网坠、石弹丸、石犁形器,以及刮削器、砍砸器等。这些石器多半是磨制的,也有打制的、琢制的以及打、磨兼制的。出土陶器丰富,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大宗,器形有作为炊器的鼎、灶、釜、甑,饮食器的钵、盆、碗,盛器的壶、罐、瓮,汲水的小口尖底瓶,还有器盖等。纹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还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以黑彩最多,红彩、白彩较少。绘成圆点纹、弧线纹、带状纹、直边三角纹、弧边三角纹、月牙纹、网状纹等纹饰。这些纹饰又排列成多种精美几何图案。出土陶器多为手制,个别用慢轮修整。

  遗址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仰韶村遗址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依据考古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作为20世纪中国考古100件大事之一,载入河南十大考古发现之中。1957年1月,仰韶村文化遗址被公布为渑池县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秋,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孙传贤等人,到仰韶村遗址测绘出遗址平面图。196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赵世纲、杨育彬等人到仰韶村调查,划出了重点文物保护区和一般文物保护区。

仰韶村遗址的管理与保护

   仰韶村遗址面积380余亩,分布于仰韶村的前东、前西、后门、寺沟等4个村民小组,其中寺沟达180余亩。遗址内建房窑、修道路以及农田建设等,都需要动土,因此仰韶文化遗址的管理和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仰韶文化遗址自1921年以来,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自觉保护,遗址所在的仰韶村在60年代初就成立了村民组成的文物保护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仰韶村遗址遭到了个别群众的破坏,仰韶村制订了三条规定:在遗址内不许打窑盖房,不许深翻;指定取土场地,严禁挖灰土积肥;遗址保护区内动土工程必须逐级上报,经批准后动工。1978年后,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仰韶村规定各家各户既是责任田的主人,也是地下文物的保护者,并重新制定了“保护公约”,确定“六不准、两统一”,即:不起坟、不打窑、不机耕、不深翻、不挖沟挑壕、不打井修渠,统一安排用土场地、统一规划住房用地。此后,从未出现在遗址区内机耕、起土、深翻和随意建房等现象。但由于自然破坏,遗址仍面临着裸露灰坑、断壁上文化层的保护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1989年,渑池县政府报请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文政字(1989)215号文件批准了遗址保护范围,向东、南、西扩展至自然沟,向北包括仰韶村及其周边环境。

  1992后,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多方筹集资金数十万元,以根治仰韶村遗址断壁上裸露在外的灰坑、窑藏、房基、文化层的水土流失为突破口,采取下列保护措施:在三千米的地堰上种植根系发达的迎春花;在遗址区内沟叉交错的主要地段修建导水槽、护水坡1000平方米,基本控制了洪水对遗址重要部位的切割;借鉴商城遗址的保护措施,对暴露文化层和灰坑较集中部位建起长50米、宽3米的“仰韶村遗址断壁保护陈列室”。这些保护措施得到了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特别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刘东生、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等的一致肯定。

  1995年8月,渑池县人民政府以渑政字(1995)第63号文件下发了《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对于仰韶村遗址的保护机构、保护基金以及违反文物保护法行为的惩处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1998年6月,修成了仰韶村遗址断壁保护房。保护房长50米、宽4米,占地300m2。重新修建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袁复礼题写的“仰韶村遗址”标志牌,设计、制作版面13块,展柜13个,复制340余件仰韶村遗址出土的器物,展示了仰韶村遗址自发现以来出土的珍贵文物,介绍了仰韶村遗址的历次发掘经过、文化内涵及仰韶文化的其他内容。

  2001年4月,筹集资金15万元,对保护陈列室的深沟进行了回填、平整,建成了一个300余m2的四季长青的花园,种植各种花木4000余棵。修建了一条长60米的护坡。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