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温瑛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画家、王雪涛纪念馆馆长、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名誉会长,北京九·三书画院院长。得国画大师王雪涛先生亲授,擅长写意花鸟画,坚持创作,不懈探索,为中国写意花鸟画传承、发展有一定贡献。
增加了使命感 —赴台参加《华夏魂》文化活动感想
今年六月,随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瑩大姐赴台参加第二届《华夏魂》文化交流活动,(第一届是200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此次活动是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及“中华文化总会”共同主办,主要内容是“甘肃瓜州西夏石窟壁画”(临摹本)在台湾的首展开幕及“耿瑩、陈曹倩(台湾)两位女士艺术作品联展”开幕,以及考察、参观、交流等其他形式的活动,时间虽然仅只八日,但是意义却很深远。
往年随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赴印度、巴基斯坦的《东方之韵》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国画”展览、参展作品的作者画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参与,旨在通过传统、民间文化交流增近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更多是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当然,异国的风景、风物、风情,异国的阳光、色彩、音调,着实地使我兴奋、惊叹、着迷。
而此次 “华夏魂”活动在台北展出的“西夏石窟壁画”却有特殊意义。西夏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距今已千余年),历史悠久,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而留存至今的城址、石窟寺、佛窟壁画与彩塑……,是我们能“看得见”的、已“淹没在中国历史长河深处”的西夏文化,这些古迹、壁画、文字,除了极少数专家学者对此有所研究之外,几乎没有人能读出其字音、懂得其字意,而保留在瓜州石窟(东千佛洞、榆林窟)的宗教壁画,更是我们难以见到的。虽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非常可观的历代文化与文物精品(据称有65万5千件之多),然而石窟壁画实物却在大陆,台湾人就更难有见到的机会了。
在即将结束此行回京的前一天,与耿瑩大姐同车行在台北的大街上,她问我:“此次台湾之行感想如何?”
“特别增加了使命感”我没加思索地答道。虽然仅只八个字,这么短的一句话,思忖起来千言难尽,此话怎讲?
我到台湾,一共三次。
第一次是在2007年,完全是“旅游观光”。我与几位国画家朋友,在台中举行一次小型联展(每人五件作品),但主要对初次台湾之行带着好奇与期望,一心想“‘掀起妳地盖头来’让我看看妳的真模样”。我们从北京出发,在泰国曼谷住了一夜,从曼谷转机,飞到台北。到达台北,一切都很新奇,然而又不陌生,原来满眼中国字招牌的街道、熟悉的面孔、再自然不过的普通话廻旋于耳际,感觉与在大陆的城市没什么两样。但当想到这就是从我在小学时就已熟知的台湾岛,它竟真是和我们天涯咫尺、天各一方,相隔了四十八年的台湾!今天我真的到了这里,心中涌起一股欣喜又一阵心酸,我虽跑过祖国很多地方,年近七十才第一次来台湾,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地方啊!!
我们参观了士林官邸、排着长队,终于看到了台北故宫收藏的“镇馆之宝”:“一块肉”—乾隆皇帝最爱的、像极了一块红烧肉的玉石,“一棵菜”—光绪帝瑾妃所有的、雕工精湛、晶莹剔透、青光碧绿的一棵翡翠白菜,上面还伏着一只小虫—蝈蝈儿。“一口锅”—体量不小、非常珍贵的、刻着铭纹的“毛公鼎”(那年绘画馆因装修没有展出)。
从台北向东,沿东海岸经宜籣至花莲,畅游了太鲁阁大峡谷,峡谷两岸悬崖万仞、碧峰参天,谷中溪流湍急、怪石嵯峨、奔腾廻曲,仙境一般,走在山腰栈道上,突然感到那么熟悉,似曾相识,这天光、这地貌,简直和大陆河南焦作“云台山”一模一样!我随口占来《游花莲太鲁阁》 :“ 一样翻滚清流水 /一样濒水凿洞栈/一样高山耸/一样深山涧/ 花莲太鲁阁/ 焦作云台山/ 云台红岩石/ 太鲁白石岩。”、“ 同是神奇自然景/ 同是祖国好河山/ 千古山水连/ 千年文化传/ 画祖画山记 /十几世纪前/ 未记太鲁阁 / 因未到台湾。”(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著《画云台山记》)。
沿台湾东海岸,自北向南,碧海蓝天、巨石沙岸,饱览独特的海岸地形、地貌、海滨风光尽收眼底。过台东,在知本洗温泉,在台湾岛最南端欣赏落日,海天金色的晚霞,映红了每个游人的脸……。旅游大巴抵达宝岛南部的垦丁,在我们参观了当时劳工们所住的低矮窝棚群落时,我才知道“垦丁”地名的由来,那是光绪年间,朝廷“招抚局”自广东募集大批壮丁到此垦荒,原来,美丽宝岛此地的今天,是海峡大陆那边闽、粤劳工们开垦建设、流血流汗,甚至用生命换来的,这个地名是为了记念他们……。然后,阿里山参天的古树、日月潭的波影湖光、台中禅寺辉煌的殿堂……这一切,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我对“台湾宝岛”自然环境的第一感性认识。
第二次是是一次“学术、或专业考察”,是对台湾文化,或者说是对中华传统书法、绘画更深的研习、研究与了解,我对它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在去年(2011年)十二月,我随“中国画学会”二十多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及画家们组团“台湾美术馆七日游”。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台湾叫做“建国(中华民国)一百周年”,台北故宫举行了“历代书画精品收藏展”,也可以说,我们是专奔台北故宫而去的。一周之中,有三天半在那里。台北故宫的藏品,几乎全部来自北京故宫,是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随蒋介石政权入台而展转到台北的。这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典藏文物,承袭历代宫廷收藏,其中数万件书画作品,上溯北宋至今,已逾千年,渊源清晰、脉络一贯。是无价之宝,但因质地(绢本、纸本)脆弱,所以只限每年十月展出四十天,其中最久远(宋元及以前)的作品、具时代意义的名家代表作品、书画史中具时代代表性与艺术价值之著名作品、毁损严重的书画珍品,共七十件左右,要分三年轮流展出。机会难得啊!
我看到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宦远帖》、孙过庭《书谱》、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苏轼《寒食帖》黄庭坚《自书松风阁帖》……,唐人《明皇幸蜀图》、《宫乐图》、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董源《洞天山堂》、巨然《层巗丛树》、宋代范寛《溪山行旅》、郭熙、黄居寀、文同、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元代赵孟頫、倪瓒、黄公望、吴镇等人的真迹……这原本是帝王一家一姓的内府珍藏,现已化为华夏民族、以至全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台北故宫被誉为中华法书、名画的最大宝库,为世所瞩目。它是历来专家、学者们研究之必参之材!在这真迹面前,我只恨时间不够用,眼手不够用,观看、记录不过来,时间短,不容思索。闭馆时间到了,看着络绎不绝的、退场的人们,大陆人、台湾人、港澳人、外国人……我想:台湾的历史、台湾的文化不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吗?台湾就是中国啊!台湾与中国是绝不可分的!
除了参观台北故宫,还参观了市立美术馆、现代美术馆、台中市立美术馆,与台湾知名美术家交流、座谈,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美术史的学习、研究,真是一次难得的“专业学习和考察”。
第三次就是今年(2012年)六月参加《华夏魂》活动,是对“台湾社会”的了解。是通过“活动”本身、通过“人”,通过与台湾文化界、政界,及各阶层、特别是中、上层“人物”接触而感受到的。
举几个例子:
原台湾立法院长、陈诚副总统之子陈履安先生伉俪,从到机场接机、接风晚宴、展览开幕式、在台期间的多次交流活动……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觉得他一定是此次赴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或“最给力”的支持者吧,他清瘦、沉稳,脸上总是带着笑意,是让人感到很亲切的长者。他说他是耿大姐的“老朋友”,我想,他一定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第一届《华夏魂》两岸文化交流的活动。当知道我们离开台北回京那天(六月二十一日)是他的七十五寿辰时,由耿大姐、郭玫孮和我三人合作一幅“祝寿图”,在告别答谢宴会上赠给他的时候,他和全场人意外的惊喜还真掀起了一阵小高潮呢!此中,人之长情、友情、同胞之情融洽而自然。
展览在大同大学音乐厅举行。我们刚到展厅门口,就看见着盛装的原住民艺术家们热情的民族歌舞,并邀我们画家一起唱歌跳舞,气氛欢快而热烈。
《华夏魂》画展开幕式上,政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经济界,来宾济济一堂。《中华文化总会》(以下简称“总会”)会长刘兆玄先生(前行政院长)在讲话中对此次活动表示由衷的欢迎、充分肯定,特别提到两岸的开放带来的新契机,“总会”希望强化两岸文化交流、结合两岸文化界,共同寻求、推动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的主旨。台湾保留了完整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大陆独特的人文环境、新兴的文化市场也是值得台湾去开拓的新天地。他提到“总会”推动《中华语文知识库》及汉字的“申遗”工作,确实应该由两岸共同努力并在进行之中……。看来,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着深刻的意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让我比较难忘的是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几位领导随耿瑩大姐与国民党原主席吴伯雄先生、台湾立法院王金平先生的会面。
在能容八只沙发的小会客厅中,吴先生表示了对我们的欢迎,声音温和、笑容可掬地与我们谈话。其中两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他说:“在以前的十年中,我去大陆十四次……”他还说:“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中,没有‘台独’的空间,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
耿大姐赠吴先生的礼品是:《华夏魂》甘肃瓜州西夏石窟壁画台湾首展画册、为纪念耿飚诞辰一百周年中华书局再版的《耿飚回忆录》(耿飚同志一生经历见证了上世纪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和我的作品《月朗风高秋光好》—画中蕉风玉壶芙蓉盛放。他高兴地说:我今天受礼很重,也有一件小礼品回赠,每人都有。是一隻笔,笔身刻着落吴先生名款的条幅:“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立法院王金平院长 因事未能出席立法院为我们举行的晚宴,特别安排了这次会面,时间不长,气氛很好,体现了台湾官方对此次活动,即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关切。
无论是中华文化总会刘兆玄先生、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女士、中华文明教育基金会蔡建仁董事、台中市胡市长、嘉义市萧议长所举办的欢迎晚宴,都是同样的欢快融洽的气氛,每次都能接触文化部门、文化团体及社会活动家们,认识了教授、学者、律师、医生、事业家、企业家等新朋友。在文明教育基金会举行的晚宴上,我与他们一位秘书长、一位台北市议员、一位“劳动党”中央党部监察委员、甚至还有一位民主进步党台北市党部副执行长、一位教授同桌用餐。他们虽身份不同,在不同的党派、团体,甚至不同的政见,但在餐桌上却谈笑风生相处自然,这一点真让我不可思议,但是,在与大陆的交往、交流这一点上,让我感到他们都是有热心和诚意的。我还认识了“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叔女士、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郭文艳女士、母亲的艺术基金会执行董事张宝榆女士和参加“联展”的女美术家陈曹倩女士,在与她们的交谈、接触中,我感到她们在台湾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工作付出自己的努力。
后两次台湾之行,仅用三个小时许,从北京直达桃园机场,与去云南、甘肃敦煌、港澳没什么区别。两岸的“三通”缩短了时空距离,拉近了两岸中国人的“心”,连紧了两岸中国人的“情”。
三次赴台,它所给我的印象是现实的、立体的、是步步深入的,让我对祖国海峡两岸统一事业,增加了使命感。
通过与台湾社会各界中、上层人士的接触,加深了对台湾社会的了解,就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形势、国内现实,从而认识到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分量,这项事业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分内之事。当今所提出的“爱国、包容、创新、厚德”的北京精神,我认为,对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它不只是“北京精神”,它是“中国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为它出力,为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次活动,确实增加了我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