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姜伟玲
1954年出生于新疆喀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作品入选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女美术家画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2001年“建党80周年全国优秀作品展”、2002年“庆祝中日邦交中日水墨交流展”、2003年“中国第三届油画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07年“芬兰赫尔辛基国际现代美术展”、2010年“时代丹青中国工笔画名家提名展”等。
难忘的印度艺术之旅
公元2010年,时逢中印建交60周年,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耿瑩理事长率领“东方之韵—中国著名女艺术家赴印度作品展”一行进行为期10天的艺术交流活动,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来到世界文明古国开始了难忘的文化之旅。此刻当我拿起笔想要写些印度之行的随感时,却因感受太多而无从下笔,虽然此行匆匆走马观花,但由于以前对印度文化的喜爱和阅读玄奘《大唐西域记》的浸染,对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也略知一二,而跟随耿瑩理事长在印度的十天,更让我的感受从书本进入了现实的印度。
印度文化艺术成就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亚洲,欧洲的许多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色是它的宗教性。历史上,宗教文化一直是印度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从汉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中国人西天取经的步履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被每一个中国画家都奉为艺术圣经的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无一不留下印度文化的印记。可以说,我个人的艺术道路,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从印度文化中汲取了许多养分。在印度的阿格拉,我们看到了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她那纯白晶莹的大理石和镶嵌着各色宝石的伊斯兰几何图案的外观,与陵墓的主人马哈尔皇后和皇帝沙贾汗的凄美爱情一样,庄严和典雅,冷漠和热情完美地让人无法形容,叹为观止!而在旧德里宏伟的库瓦特清真寺,这个象征12世纪伊斯兰教对印度教决定性胜利的圣殿是在最大的印度神庙遗址上建起的,所用石材居然全是掠自几十座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庙的石柱。雕刻华美的拱廊,高耸的排排石柱,向着麦加的方向矗立。当我仰首眺望它的尖塔顶端时,一架飞机正好飞来,我赶紧按下相机快门——蓝色的天空,一只银燕正好飞行在12世纪的清真寺石柱尖塔之上,颇有点现代荒诞的意味。
最让我难忘的是参观印度国家博物馆,以前在书籍里看到介绍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的牛纹印章、象牙女性小像以及绘有树和叶子的陶罐等,现在都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俯身近距离地望着这些距今五千年的古代遗物浮想联翩:浩瀚的印度河、朱木拿河、恒河几千年来孕育造就了阿育王朝、贵霜帝国、笈多王朝等等辉煌的时代,同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艺术。最让我激动的是亲眼目睹了上百件精美绝伦的印度细密画原作。印度古代绘画在16世纪阿克巴帝王时期开创了著名的莫卧儿画派和皇家画室,在两位波斯绘画大师的带领下,一百多位印度画家为阿克巴大帝的图书馆手绘了两万多本带插图的手抄本和单幅细密画,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装饰性和生动的写实风格,而色彩和构图却有着个性化的因素,而且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画里增加了欧洲的风格和透视法,甚至出现了基督教题材的细密画。我尤其喜欢那些表现爱情的细密画,精致、优雅、浪漫而理想化。有多幅作品表现情侣的热恋,大概就是画的在印度家喻户晓的克里希纳和拉达的爱情故事,一个有夫之妇爱上一个国王或神的传说。这个题材之所以被画家们不厌其烦地加以表现,其原因也是歌颂和向往人的灵魂的自由,或是一种被压抑情感的宣泄吧。从13世纪到19世纪漫长的岁月里,印度的细密画产生过多种流派和地域风格,也有过辉煌无比的顶峰,然而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败了,最终成为工业革命的牺牲品。今天的印度细密画已没有了以往的质朴、纯粹和精彩,只是忽悠游客的工艺品而已。尽管如此,我和温瑛老师还是各买了一幅,聊作对印度细密画的一种怀念吧!
时光如梭,许多往事如过眼云烟,但2010年的印度之旅却是美丽而难以忘怀的,感谢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感谢耿瑩理事长,给了我们毕生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