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推荐搜索: | ||
10年坚守 不忘初心 | 一带一路专项基金 | |
会长专栏 |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传承有道 让传统工艺“活”起来
12月22日,在严重的雾霾侵袭下,终于迎来了一个别样的晴天。基金会耿静理事长带领小伙伴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统文化教育公益讲堂。
在幽美的庭院里,迎来了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大师,北京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光洞”兔儿爷传承人——林爱幸女士。因为明年是鸡年,所以林老师用PPT的方式,引领大家从鸡的风俗文化入手,讲述了“鸡”在不同地区的泥塑做法特征和区别。
为了加深记忆,公益讲堂里出现了轮流大声朗读PPT内容的声音,大人、孩子声声入耳,形成了一幅传承有声有色的和谐画面。经过讨论、交流、咨询解答,大家进入亲手绘制描塑过程。林老师拿出造型独特泥塑公鸡,分发给大家并讲述手工泥塑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后,大家开始纷纷拿起毛笔绘画着各自想象中的鸡公。
耿静理事长一边绘画着一边说,今天只是非遗传统文化的践行实验,基金会明年要把开展非遗传承人公益讲堂课列入发展计划中,让这些传统工艺在基金会的平台上,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让老手艺“活”起来。这也非常符合基金会的唤醒、传承、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宗旨。
基金会创会会长耿莹,在得知大家在用行动践行对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时,深夜发文勉励“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就是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工作、娱乐!孩子们有心啦。”
文化需要传承,但更需要高度责任心、崇高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耿静理事长一直默默在践行着,她一直努力在用一些方式,拉近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我们也深知做好文化的传承、保护这是她的心愿。
在当前,手工类非遗如何创新传承下去,确实需要新力量,需要有强烈奉献意识和勇敢担当的文化工作者的引领。祝愿非遗传统文化在耿静理事长的带领下,重回人们的视野,让传统工艺“绝活”“唱响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