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蒙古的传统知识得以在几世纪后今天的留存下来,要归功于文献编集、记录和传播的工作,这些工作使得蒙古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档案文件、书籍和佛经的手稿是无价的记忆遗产的重要代表,它们是需要被留传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大量积聚和保留下来的手稿文集中包含宗教经典、历史档案和医学著作。
蒙古的记载性遗产主要存放于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甘丹得千林寺以及国内的各大小寺院、乌兰巴托和蒙古境内的各种博物馆。
尽管保护和保存使得这些史载留存至今成为可能,保存条件不足,包括老化、虫害、霉变,使得文物在各方面恶化。正规储存条件的匮乏,以及设备和相关从业者能力的不足,导致蒙古纸张遗产保存正遭受威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纸张项目:“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张制造传统”项目,为蒙古提供了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纸张制作和纸张保护现状从而恢复和加强在纸张传统方面的相关保护技术。就蒙古来说,它的独特之处是,通过贮藏了上百万佛经和书籍的甘丹得千林寺,宗教团体得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歌德学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展和协作活动提供了援助,对保护蒙古纸遗产的文化专业人士进行了培训。
研究
蒙古的研究主要专注于造纸历史,研究发现在引进中国纸张之前寺院内的的纸张制造已经存在上百年了。此次研究针对造纸环节中的物料、技术和工具做了仔细的记录, 然而由于一些植物的绝种导致相同的纸张无法再被制造出来。
研究的另一部分专注于纸张的保护、它的现状以及蒙古一些相关机构现今的技术水平。主要研究的机构包括国家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包括文化遗产中心和负责包括纸制品在内的文物保护政府机构。
由于初步研究发现相关技术的缺乏,此次项目中的6次能力培训意在加强和填补技术空白。同时,蒙古第一次在韩国和中国分别举办的纸张制造与保护的两次国际会议中发表分析。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作为项目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乌兰巴托的机构中主要专业人员能够正确、专业地操作手稿和古纸文物同时进行防护性保护。此次项目组织了6次的培训,接受培训的18人中,5位来自国家图书馆,4位来自国家档案馆,2位来自文化遗产中心,2位来自少年宫,2位来自兴仁寺博物馆,1位来自蒙古科学院,1位来自蒙古科学技术基金会,1位来自甘丹得千林寺。
甘丹得千林寺的住持们认识到情况的严峻, 他们同意让相关喇嘛加入到紧急救援的培训当中。总共参与培训的36人中,还包括10位其他寺院的僧侣。与此同时,一本有关紧急救援的手册和一本工作书籍将发放给所有蒙古境内的寺院,以便他们未来对经文和纸张古籍更好地保护。 以下的专题照片摄于2012年5月和9月在甘丹得千林寺手稿档案馆进行两次紧急救援培训。
甘丹寺院紧急救援 —— 蒙古佛学的中心
在2011年9月甘丹得千林寺手稿档案的实地考察中,国际培训专家发现寺院内有严重的屋顶破损情况,多于10%的存档手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基于这种紧急情况,专家们在甘丹得千林寺内组织了培训和拯救行动。幸好蒙古10月到3月是零下40度的寒冬,微生物无法继续滋生,这为紧急拯救行动的培训争取了更多时间。
出版刊物
在调查研究和能力培养两方面都取得有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