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推荐搜索: | ||
10年坚守 不忘初心 | 一带一路专项基金 | |
会长专栏 |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耿莹会长应邀出席“巴基斯坦历史和文化印象”中巴艺术展
11月6日,耿莹会长应邀出席了由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共同在北京和苑博物馆举办的“巴基斯坦历史和文化印象”中巴艺术展。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利得夫妇,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李若弘,巴基斯坦信息科技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坦维尔•贾夫里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利得致辞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利得在开展仪式上介绍了以巴基斯坦著名艺术家法拉•马哈穆德女士为团长的8人艺术家代表团,并表示,中巴两国关系是全世界的范例,充分展示了不同语言文化、不同风俗习惯的两个国家如何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和全天候友谊。
耿莹会长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的展览像是在开一个家庭派对。中巴能走到今天,是我们紧紧地牵着手,奋进了几十年得来的成果。今天我们在此进行文化交流,再次为中巴文化走廊添砖加瓦。我们大家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贡献出来架起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希望在未来的五年、十年把中巴的文化走廊建设得更美更好。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我们的“兄弟”共同进入一个新时代,我们会更自信、更团结,来完成我们共同的梦。
耿莹会长致辞
同时,耿莹会长讲述了“中巴友谊竹”被移种湖南醴陵的故事。耿飚将军曾担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在推动中巴关系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年耿飚大使时亲手在使馆院内栽种了象征中巴友谊的竹子,她见证了中巴两国的深厚友谊。时隔60年,为了缅怀先辈、不忘初心,铭记和厚植中巴两国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今年4月中巴友谊竹被移栽在醴陵市枫林镇耿传公祠内,象征着中巴友谊之花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开幕式上,耿莹会长也向巴基斯坦所有的艺术家们赠送了由基金会出资印刷出版的中英文版的《巴中友谊颂》书籍。
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李若弘在致辞时回忆了中巴两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断融合交往的深厚友情,并表示此次展览的所有作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独特窗口,是跨文明合作、体现两国文化自信和民心相通的交流互鉴平台。
耿莹会长与巴驻华大使观看画展作品
此次艺术展以巴基斯坦艺术作品为主,作品类型包括书法、莫卧儿传统微缩画和巴基斯坦面孔,其中也展出了中国著名5位艺术家的书画艺术作品。耿莹会长也展出了自己的《自在菩萨》、《一叶撑天》、《尤三姐》三幅作品,得到了在场嘉宾们的一致好评与认可。她仔细观看了中巴艺术家作品,并在现场与巴基斯坦艺术家们进行了交流和艺术探讨。
基金会在2011年“东方之韵”巴基斯坦文化行,就带着中国书画艺术家在巴基斯坦首都举办了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书画展。文化艺术的魅力,两国艺术家们的合作,深入了两国人民的心灵。为了进一步加强广泛交流合作,基金会考察小组曾先后多次赴往巴基斯坦进行文化遗产、教育、医疗等领域考察。
耿莹会长与巴驻华大使夫妇在《一叶撑天》作品前合影
巴基斯坦使馆驻华国际学校长期以来是基金会资助的学校,每年基金会都会向该校捐款捐学习用品并关心在校师生的生活。今年10月份,基金会再次向巴基斯坦使馆驻华国际学校,捐赠20万元人民币的“小灯泡奖学金”。主要用于购置帮助学生学习中文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水平,并资助在中文课程学习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这不仅反映出两国在政治、经济、教育领域的合作为世界作出了榜样,同时一带一路中巴文化走廊也走入了新时代,展现了中巴之间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关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巴基斯坦与我国文化思想差异较大,只有文化先行、取得更大早期收获,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的交流与了解,推动两国共同建设好“一带一路”。
会场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