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提到元宵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闹”字,这一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曾被视为中国的“狂欢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燃灯,人们还要参加丰富的娱乐活动,如逛集市、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
元宵节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闹”元宵渐行渐远,尤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们对元宵节及其习俗的真正了解较少。元宵节已成为一个节庆符号而丧失了实质性内容。元宵节也简化为全家人吃一顿汤圆,然后看看元宵节晚会,基本和平常生活一样。因此元宵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应该与时俱进,不仅可以让传统时尚起来,还可把元宵节营造成狂欢节,让年轻人能够自主融入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传统食俗,作为春节里的压轴大戏,很是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在老辈人的传统里,只有在正月十五这天,吃过元宵或汤圆以后才算是完整地过了这个年。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元宵和汤圆是一个东西,没有区别。其实,元宵、汤团是两回事,由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北方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一般借用机器来做。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南方的汤团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恭祝大家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吃得顺口、吃得舒服、吃得高兴!
南方包汤圆
北方摇元宵
元宵节在各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而山西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则是挂花灯,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广东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形式怎么变,其精神内涵却不会变,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民族精神、文化财富应该不断得到传承。
元宵节有着深刻而厚重的文化传统,希望以后的元宵节过出“文化味”,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值元宵佳节来临之际,祝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顺顺利利!让我们共同为弘扬传承中华文化、为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尽一份文化责任。
基金会全体员工向大家贺元宵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