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搜索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 1

《五彩传说——帕米尔高原的童谣》亮相北京保利剧院

发布时间:
2008/09/23 01:59
作者:liuwei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发布于:2008-09-23 16:27:32 点击量:3261

2008年9月18日,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凤凰卫视中文台承办,用音乐和舞蹈形式展现新疆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剧《五彩传说——帕米尔高原的童谣》,于9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作为《五彩传说——草原童年的歌谣》的姊妹篇,这部由来自新疆喀什地区41位儿童演出的童声嘉年华,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舞台感受。


  该剧导演小喆告诉我们,一年前成立的 “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蒙古族的两个部落布里亚特、巴尔虎的孩子们组织在一起,创作并演出了《五彩传说——草原童年的歌谣》,掀起一股清新、纯朴之风,被誉为世界首个草原原生态儿童合唱团、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儿童合唱团。


  为了延续这种舞台特色,把更多边远地区濒临失传的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五彩传说创作班底在“歌舞之乡”新疆的喀什地区组建了“五彩喀什噶尔——儿童艺术团”。艺术团的41名小成员由生活在喀什地区的五个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及部落组成,他们是: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三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和维吾尔族的刀郎人、昆仑山里人。导演组深入基层,从高原、牧区、农庄中层层选拔挑出首批团员,经过一年的筹备,“心”生态童声嘉年华《五彩传说——帕米尔高原的童谣》诞生。演出通过五个民族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民谣、舞蹈、器乐、游戏、赞颂等呈现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尤其是丰厚博大的民间艺术。除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舞蹈以及器乐表演外,在歌曲方面还通过西方合声的形式为传统民歌童谣赋予了新的色彩。演出还将呈现别具特色的民间劳动和节庆活动。在演出形式上,将采用纪录片手法穿插,展示孩子们的生活背景。主创者深入孩子们生活的高原、牧区和农庄进行实地采访,将最真实的生态记录下来,帮助观众理解演出内容,以及理解《五彩喀什噶尔》的文化背景和背后的故事。


一、组成:五彩喀什噶尔—儿童合唱团


  我们通过多次赴新疆进行的实地调研,通过比对各种主客观因素,选取了喀什周边五个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或部落组成“五彩喀什噶尔——儿童合唱团”,分别是: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三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和维吾尔族二个部落:刀郎部落、山里人部落。我们选择他们的理由如下:


  乌兹别克:莎车县周边为主。乌兹别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13世纪蒙古人建立的四大帝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舞蹈婉转流畅,轻巧善变,“独喀尔”和“弹拨尔”以及音色相当优美的“斜格乃琴”是其特有的民族乐器。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乌兹别克人尚不足两万,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亟待保留和传承。


  柯尔克孜:喀什周边为主。全国的柯尔克孜人口仅十余万,其祖先最初游牧于西伯利亚西部的叶尼塞河上游,明末清初部分人口定居西域。柯尔克孜族的歌舞相当欢快,民间乐器亦很丰富,还有赛马叼羊、夜游、姑娘追等多项文娱活动,其著名的英雄史诗是《玛纳斯》有二十多万行,属于很好地保存了民族纯正传统艺术的少数民族之一。


  塔吉克:塔什库尔干县。该县60%人口为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号称“离太阳最近的部落”,是中国唯一的世居欧罗巴人种,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年。塔吉克人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他们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其舞蹈动作多模仿雄鹰飞翔,主要乐器“那伊”(短笛)也用鹰骨制成。他们的民歌、叙事诗、民间故事、传说等在民间广为传诵。


  刀郎:麦盖提县。刀郎人是维吾尔族里独具韵味的一支,至今保留着独特的方言和习俗。作为古代狩猎文化的遗存,刀郎舞蹈动作刚劲、节奏明快,表现狩猎过程和收获的喜悦。刀郎“麦西莱甫”(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不仅有木卡姆乐曲,舞蹈表演中还善于穿插妙趣横生的民俗游戏,如敬茶、对歌、腰带鞭、判官刀等,其音乐风格粗狂豪放,略带悲凉,不同于传统欢快的维族歌曲。此外,麦盖提县也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作者——十六世纪音乐家、诗人阿曼尼沙汗王后的故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奇色彩。


  山里人:莎车县喀群乡。喀群乡是古代西域文化的聚集地,也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处。生活在这里的维族人世代定居于山区林野,在狩猎、林果业、手工艺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舞蹈风格和兼容并蓄的艺术特色。有“天籁之音”美名的喀群塞乃姆表演,展现了山里人部落的古文化艺术、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以上五个少数民族或部落全都保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的有语言,无文字),且能歌善舞,艺术天分出众。他们都拥有许多散落于民间的歌舞、传说、史诗、民俗等,亟待挖掘和保护。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也许会因此消失断流,如刀郎部落。有人说,每一位刀郎艺人的去世就是一个音符的消亡。通过从源头做起,从孩子做起,对这些艺术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不仅是一个舞台演出的问题,也使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使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内地观众了解喀什,认识西域民族的文化特色,这对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形式:童谣+歌舞——西方演绎+东方灵魂


  “五彩传说——草原童年的歌谣”通过搜集和筛选,把呼伦贝尔五个草原少数民族和部落世代相传的童谣精华提炼出来,让孩子们以母语演唱,并穿插少量舞蹈和民俗内容,展示出草原民族的歌唱天赋。“五彩传说——帕米尔高原的童谣”的演出内容,初步确定在童谣的基础上强化舞蹈元素,突出表现富有节奏感和欢快气息的舞蹈动作。我们的主创人员在对喀什的调研中发现,这里的少数民族不仅“能歌”,更加“善舞”,他们在肢体语言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里民间艺术也往往带有浓郁的舞蹈气息,他们的歌舞少了一份草原大漠的苍凉悲怆,多了一份西域民族的欢快喜悦,所谓“胡风胡韵”,这份风韵主要是热舞伴随欢歌,体现出西域少数民族乐观、爽朗的天性。


  在包装上,“五彩传说——帕米尔高原的童谣”将沿袭“五彩呼伦贝尔”以“西方技巧包裹东方灵魂”的做法,运用国际一流的灯光、舞美、音效、和声制作、舞曲编排等手段,用西洋和声的演绎方式,配以现代化的编曲配器,让古老的高原童谣焕发出勃勃生机,使演出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同时又不失流行、时尚和现代气息;既能引起内地观众的共鸣和喜爱,又符合国际主流儿童艺术团体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为整场演出下一步登上国际舞台打下基础。


  此外,“五彩呼伦贝尔”的舞台演出中穿插了大量多媒体手段,如纪录片。主创者深入孩子们生活的林区、牧区和农庄进行实地采访和拍摄,展现草原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来已久的文化传承,对于帮助观众理解舞台演出本身,了解演出的文化背景,多有裨益。我们在“五彩喀什噶尔”的创作中,除运用纪录片外,还将考虑采取其它新颖丰富的多媒体手段,立体呈现西域少数民的生活原生态,尤其是丰厚博大的民间艺术。因为呼伦贝尔的草原民族主要过着以家庭为单位的游牧独居生活,喀什的少数民族大多比邻群居,形成了鼎沸热闹的乡镇社会,拥有许多别具特色的民间节庆和活动,如大巴扎集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而且这五个少数民族和部落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如阿莫尼沙汗王后传奇、香妃传奇等。我们希望整台演出,除了孩子们的歌舞表演外,也能把五个民族和部落各具特色民俗、风情、史实等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展现出来,提升节目的文化含量,加强历史的纵深感,使它有别于一般的儿童艺术团体和舞台演出,成为真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品牌节目。


  整台舞台节目定名为“心”生态童声嘉年华《五彩传说 – 帕米尔高原的童谣》。

 

 

 

保利剧院

 

 

离太阳最近的人

 

 

啊唻~~哟

 

 

天蓝色的小白羊

 

 

亚日古拉

 

 

母亲

 

 

玛纳斯的传说

 

 

摇篮曲

 

 

生命的花蕾

 

 

雪莲花

 

 

黄鹂鸟

 

 

丰收的时节

 

 

辫子舞

 

 

花棍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