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搜索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 1

耿瑩,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
2007/12/20 13:49
作者:liuwei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发布于:2007-12-20 14:28:55 点击量:2418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瑩女士专访

 

  “中国文化博大而精深,正是华夏的文明,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自信、包容、刚柔并济、果敢、凝静而胸怀浩瀚的品质,使之多个民族和谐相融,历经数千年,演绎着知性‘人生’,启动着未来的每个瞬间,才有今天的自强不息。”——谈到中国文化时,耿瑩女士是这么说的。

任重道远——这是耿瑩女士对中国文化遗产现状的一句话总结。耿瑩女士的眼神透露了她多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失落现象的焦虑,但同时也表明了她参与解决与改进的决心:成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才刚刚开始。
 
采访背景:
获悉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的消息,我们奔赴了发布会现场。在热烈激昂的气氛中,我们深深领略到一份民族的责任心。基金会理事长耿瑩女士的发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既是画家、又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使者,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靠近的渴望。于是,在一个明朗的秋日午后,我们拜访了这位曾为国建立无数功勋的革命者的后代。
 
诗意的革命者后代
走入耿瑩女士的办公室,我们即刻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文化氛围。当视线从她亲笔而作的工笔画作品划过时,令来访者立刻感到一种细腻、淡定的气氛,正在整个室内弥漫。当我们得知这位画家37岁才拿起画笔时,心底凭添了一份对丰盈人生的深层理解。最后,我们与这位年近七旬的女性相对而坐,畅谈人生的时候,一种对人生的重新感悟在笔者的内心来得如此强烈,那种用时间与经历凝结而成的,是对小我直至大我的厚重责任,用耿瑩女士的话说,她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份执着于理想的人生,这理想在追逐探索中国文化的道路上,愈加清晰而坚定。
 
身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长女,耿瑩女士透露着大家风范与豪迈。耿瑩女士说时常会感受到上一代人给予她的影响-学会自立自强,凡事多为别人考虑,想着多为人民群众做事。正是这样的成长历程与环境,铸就了耿瑩坚韧的性格与敢想敢为的闯劲。而多年的从画经历,似乎在这位革命后代坚强的眼睛里,融入了些许诗意的光泽。这让我突然明白,多年来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持久不衰的热情和激情,与她那颇具诗意的眼神息息相关。而她对中国民族文化强烈的热爱、坚定与忧患之情,饱含着一个曾为国家付出生命无怨无悔的老将军毕生信仰得以传承的喻意。
 
留住最美的历史
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习俗、传统节日、山河风貌、名胜古迹、礼仪情操、工艺服饰等等,有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景泰蓝工艺、合和文化……截止2007年6月,我国已有35处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聊及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耿瑩女士无法再掩饰她的激动之情。老一辈革命家打下了江山,建设了中国,也力所能及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和平解放北京城就是一个明证。面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耿瑩女士提出了她的担忧,由于保护不力、开发过度,中国面临着部分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危机。人文古迹、传统文化因为各种原因遭受了严重的损伤:比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2500公里……提及锁阳城、龙门石窟等宝贵的人文景观,奇妙的构造形态无不令世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用于这些超凡艺术建筑的雕刻工艺,业已失传。如今在敦煌前流连忘返的游客与专家,都清楚地看到这些历史文化真迹正在经受时间与风雨的考验,如不加以科学、完善的保护,完全有可能风化、变质甚至消失。
基于对文化遗产珍惜与保护之心,近年来耿瑩女士与多位同仁一起,奔赴全国各地考察文化遗产情况。他们组织了与德国特里尔文化遗产保护团体的交流会,希望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找到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解决办法。《中华遗产》杂志就是耿瑩女士极力支持和推荐的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杂志,旨在提高全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当成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消息正式宣布时,耿瑩女士的激情之词,让我们深深感到一份民族责任的重要。
今天,借这次采访之机,耿瑩女士也再次表明,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公开募集资金形式成立的公益性组织,刚刚成立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将以唤醒全社会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已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遗产,发展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协助政府推动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为宗旨。她愿意并呼唤,所有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有志之士共同承担这份历史的重任,共同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文化遗产,能够子子孙孙地传承下去。
 
数年坚持,奏响保护强音
耿瑩女士青年时期就热爱中国文化,并投身弘扬中国文化的队伍。深受中国文化艺术的感染,耿瑩无法抑制自己对国画艺术的痴迷,37岁时开始专攻国画,创作了《听琴》、《文姬归汉图》、《游园惊梦》等作品并入选全国美展;在家乡,她与母亲及庆阳旅游局一起策划,将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庆阳香包”刺绣工艺品在北京的双年会展上推出,使这项民族艺术得以更大的发展;在贵州关岭县发现的裸露的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以及一个完整的27米长的鱼龙化石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在积极推进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建立上,耿瑩女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考察云南孟连文化旅游资源、援建“孟连县民族文化博物馆”……耿瑩女士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数不胜数。
去年5月,耿瑩的母亲赵兰香女士携全家回甘肃庆阳老家探亲,赵女士看到家乡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贫困上不起学,学校条件艰苦、教育设施落后的现状之后,毅然决定将耿飚和自己一生珍藏和收集的字画拍卖,所得资金350万资金已经全面投入“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全部用于资助家乡品学兼优的贫困女童完成学业。回忆这桩往事,耿瑩感慨万分。国家正在发展与强大之中,许多贫困地区需要人们伸出友爱之手援助、许多被人遗忘的文化遗迹需要人们时时提醒自己作为民族后人的应尽责任。在父辈的影响之下,受民族责任之重托,耿瑩女士将她的民族情怀洒落在每个需要的角落,借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个平台,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呼声在社会大众心里,渐渐成为强音。
 
让历史永不褪色
通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耿瑩女士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全民性的伟大工程,单靠基金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支持、全社会的关注、大量人财物力的投入是保护现有文化遗产的迫切之需。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使流失到海外的文化遗产回归祖国。同时,唤醒全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我们的遗产保护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作用。中国文化遗产遍及祖国大地,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就象抗战时期的口号一样“人不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的理想就成功了一半。
而关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发展规划,耿瑩女士介绍说:基金会将要开展方方面面的工作,抢救各类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拍摄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举办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政府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而对于保护抢救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仅要用文字记录,还要运用影像等各种科技化的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的、动态的、立体的、原生态的保护。
说到此,耿瑩女士告诉我们,基金会成立后具体还有很多事要做。基金会计划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包括 “文化遗产万里行”、 “遗产标识系统工程”、 “瓜州县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东亚传统造纸工艺与纸张修复工艺项目”等多项丰富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坚守一个主旨,就是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从被动到主动,从意识到行为,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每个中国人必须的事业。耿瑩女士表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她将亲自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与活动过程,在这种参与中去感受中国文化历史的悠久,撼动自我心灵的同时,她将以持续激昂的热情,去影响身边的、眼里的每个人,让中国历史文化在现实中永不褪色。
                          
结束采访之时,耿瑩女士正要参加随后的研讨会,和几位专家学者共同对基金会已经拟定的几个核心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拿出实施计划。看着年过半百的耿瑩女士,如风般的英姿与她独具的诗意气质,融合而成的是久久不散的生命浓度,侵入我们每个拜访者的内心。就从那刻开始,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倾注一份力量,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