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的最后一项,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于9月10日至1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对话与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周前,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曾经倡议,2014年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相信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将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中国-东盟文化交流
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说,“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同心,不断收获丰收的果实。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合作由经济领域逐渐扩大深化到包括非遗在内的其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国—东盟各国在公约宗旨下凝聚在一起,把中国—东盟文化的纽带拉得更紧。”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和东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对推动中国与东盟全面关系的发展,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东盟十国文化部代表还分别介绍了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成果。
文莱大学的教师诺哈比·瓦萨菲拉女士介绍了文莱的纺织工艺及其文化内涵;柬埔寨龙·彭那斯里维特先生介绍了柬埔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与探索;老挝的玛莉·塔玛奔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好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学者田青在论坛上说:“只有保护住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只有保护住文化的多样性,让我们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像一个花园里不同的花一样,这个世界才是美好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蒂莫西·柯蒂斯强调了国际合作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非遗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不应该受国界的限制,所以我们鼓励联合国成员国都能够实行跨国界的合作。如果是两国或者几国共有的文化遗产,我们鼓励共同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因为重要的是这种非遗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它不易探知的原产国。”
文化交流百花齐放,必将结出丰硕成果
论坛期间还进行了非遗民俗《龙吟鼓韵》展演、《巧手慧心》中国-东盟手工艺展示,以及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让中外嘉宾能充分领略到八桂非遗活态传承的独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