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日报社联合主办,由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北日报文体中心、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桂艺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非遗门户网站《艺驿网》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大型公益活动在石家庄启动。
活动现场,十一地市非遗标志旗一字排开、耀眼夺目,伴随着古筝演奏人员的悠扬琴音,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众多燕赵非遗项目在此纷纷亮相:有蔚县剪纸名家周淑英现场演示小刻刀上的“鬼斧神工”,刻纸上细如发丝的线条连而不断,这没有十几年的功夫是绝对做不到的,此外,栩栩如生的牡丹花更充分显示了蔚县剪纸的高超点染技艺。在藁城糖人吹塑大师马青旺的摊位前,一只绿色的“大蝈蝈”活灵活现,就像要一跃而起。吹糖人要求在数秒之内一气呵成,气太足了易吹破,气小了又吹不起来,手慢了糖又凝固吹不动了,所有的功夫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另外,发布会现场两侧墙壁还展示了近年来以滦河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滦河文化成果图片展及滦州皮影、冀东地秧歌介绍等。一个个极具冲击力的非遗技艺表演及展示,让人们从视觉、听觉上享受了华夏非遗文化的艺术盛宴。
据河北省民协主席郑一民介绍,目前河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名,另外还有省级、市级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医药等。非遗华夏行燕赵之旅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挖掘整理记录河北11个地市的非遗文化。河北首站将于本月底走进皮影之乡唐山滦县,年底完成全省的搜集整理工作,从而形成最完整的河北非遗典籍。
然而,在燕赵大地,可能还有一些非遗“绝活儿”是我们没有发现的,而掌握着这些绝活儿秘笈的民间大师们正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燕赵之旅活动以开展公益事业为宗旨,这也是非遗项目在公益事业方面的一次重大尝试。活动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反哺计划》‘孝•成长’公益慈善行动”,对100名在义务教育期间的燕赵青少年,每年每人资助1000元,活动现场就有8名青少年接受了资助;还计划让30名青少年与非遗传承人结成“手拉手”助长计划,并每年给每位青少年学者资助2000元,用来学习非遗技艺,青少年学者须在五年内完成所有技艺的学习,这次现场拜师结对子的有5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