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唤起更多人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暑假期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走进古都开封,寻访汴绣艺人及技艺,探寻汴绣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以大学生的视角寻求对汴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汴绣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 色彩 、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传统的汴绣技艺开始走下坡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开封汴绣,又该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抛给它的这一难题呢?
8月11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跟随当地老乡的步伐,来到御街了解汴绣销售市场的情况。沿街的建筑虽受了现代化的改造,但依然散发着古里古香的韵味,熙熙攘攘的叫卖声更是给人一种置身古代街市的错觉。
走访的过程中,大学生们观察到,这里大多经营汴绣、字画,各大商店均打着“河南汴绣”、“开封汴绣”的招牌,进去一看,各色各样的绣品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多样的绣品中以《清明上河图》、《五牛图》为代表,乍一看,甚是好看,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除了一两副还可以称得上成品以外,其他的大多都是半成品,有的手法甚显粗糙。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有的店家还雇佣汴绣师现场表演汴绣技艺。
大学生走进一家店面装潢还算精致的店铺,见有人进来,店老板忙上前打招呼,并连连向实践团成员推荐他家的绣品。大学生实践团成员说明来以后,随即向店主了解汴绣的销售情况。
“看着外面人来人往的,店里好像没啥生意啊?”实践团成员问。
“谁说不是呢,现在汴绣生意挺难做的,价格低到极限,竞争大,获利颇低。”店家抱怨说。
看着大家有点怀疑的眼神,店家不慌不忙地解释说:“不可思议吗?其实,这就是现实啊,看着大家都在做,其实,只有一些大的店家才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其他的小店,没过多久就会换一批,因为竞争不小去了。附近的‘苏绣’(这些都是仿着汴绣的样子假冒的苏绣)价格太低,绣品跟汴绣又差别甚小,大多消费者都会图一时的便宜,选择‘苏绣’,这样就导致真正的汴绣绣品不得不压低价格,跟‘苏绣’争顾客。”他补充说,现在这边都快成了‘苏绣’的集散地了,真正的汴绣市场已经快消失了。
当实践团成员再深一步地追问:“除了‘苏绣’的竞争,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导致汴绣生意不好做呢?”
店主考虑了一下,说:“总的来说,汴绣这一行,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有各家的标准。而且,各个商家也缺乏交流与合作,有时会因为争顾客,两商家大打出手。”
带着对汴绣诸多问题的担忧,实践团一行人几经波折来到了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寻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的代表性继承人王素花老人。
王奶奶,精神爽朗,自信乐观,平易近人,想把她和大家想象中的已经78岁的奶奶划等号还真有点难。
当实践团成员问及汴绣发展的现状时,王奶奶回答说:“总体上还可以,但是,大多数汴绣绣品缺乏创新、品种老套单调,汴绣的汴绣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商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这给汴绣的发扬光大带来了很大不便。”
王奶奶还提到:“现在,有些老同志思想上有点古板,不愿意把编修的技艺传授给家人以外的其他人,这样下去,汴绣只能是汴绣,永远不可能发展壮大。只有不断地培育新人,使得他们能够把汴绣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与时俱进,汴绣的未来才能一片光明。”然而令人担忧的又何止是这一点呢?
话刚说完,王奶奶话风一转就叹气起来,“没人教就算了,现在即便有人愿意教,也没多少人愿意学了”、“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嫌弃汴绣行业的工资太低,都不愿意从事这门行当。导致现在的汴绣继承人越来越少,优秀的汴绣绣工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下去,汴绣的未来真的令人担忧啊!”后继无人的无奈感油然而升。
探访临近结束时,当大学生们说,实践团愿意利用新媒体的平台来宣传汴绣时,王奶奶高兴地说,“你们大学生一定要多多帮我们宣传宣传汴绣,让更多的人知道、认识、喜欢汴绣,让传统的东西传承下去!”
通过暑期的探访,实践团成员对于汴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以后会尽自己的力量持续的关注汴绣的发展,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