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搜索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 1

基金会“中巴文化走廊”项目考察总结——汉语言教育培训

发布时间:
2016/04/22 16:11
作者: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发布于:2016-04-22 10:37:56 点击量:786
调研
    巴基斯坦现有的汉语言教学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国家汉办下属的孔子学院、巴大学开设的汉语课程以及巴民间机构开办的各类语言培训班。
    孔子学院目前在伊斯兰堡、拉合尔、费萨拉巴德及卡拉奇共开设四所。除伊斯兰堡外,其它三处开设时间并不长,基本上尚未开展业务。
    伊斯兰堡孔院每年大约培养120名大学生、50名左右的小学生。除基本的汉语言教学外,伊堡孔院还主办承办了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文艺演出、展览等等。
    孔院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而言是围绕纯粹的语言教学与研究开设,基本上不涉及语言的工具化应用和与其它各学科的协调融合。课程长度一般和大学学期相适配,以一年期或以上的课程为主。
    此为孔院课程及教材设计的指导大纲,我们可以看到其结构设计的思路,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纯语言教学以及语言研究的设计思路。
    原则上,孔院的教学课程都不单另收取费用。所需教材及活动经费等由汉办及当地合作大学1:1配套解决。师资由汉办在国内招募解决。
    此次考察,我们也到访了巴基斯坦排名第五的COMSATS信息技术学院。他们将在明年设置一个汉语学院,并非单一纯粹的语言研究教育学院,而是类似双语教学的概念,学生们仍旧有各自的专业,例如软件开发或者平面设计,同时汉语作为必修课。学院的规划中,师资力量由本地的巴基斯坦人担任,课程开设上,贴近各学科专业需求。目的是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相当的外语能力。
    就我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到的信息表明,该学院的这种考虑和规划并不是个例。在巴基斯坦其它的大型教育机构中也都有类似的计划和考虑。特别是受市场需求导向影响明显的民营教育集团。
    除开上述较大型的教育机构,巴基斯坦本地个人及各类组织机构开设的汉语短训班也是巴汉语教育培训市场中占据很大比例的一个部分。
    我从伊斯兰堡华人华侨联合会了解到,现在在伊堡开展汉语培训的各类机构,仅他们所知的就有6个,均为在巴华人华侨开设。这些机构的课程长度一般都不超过3个月,每周课时不超过6小时。课程设置以纯粹的工具化语言应用为主,类似于商务交流100句等等。收费大约在8000~10000卢比之间。每机构每期学生大约30人,基本期期都能招满。
    在拉合尔江苏文化艺术中心,从负责汉语教学的Malika处了解到的情况与之类似,收费略低一些为6000卢比,课时长度50个小时,每班学生40人左右。而在拉合尔类似的汉语教育机构还有若干个。
    所以粗略的一个估算下,就伊堡和拉合尔的此类机构,一年至少能够培养两千名左右的学生,均能达到自负盈亏。相较孔院来说,是在巴汉语言教育培训行业的主体。
    在沟通交流中,这些机构反应他们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目前这些机构的师资基本上都是在巴经商的中国人家属或者早前移民过去的华侨。不仅没有教学经验,甚至连普通话水平都成问题。即便是如此质量的师资,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次是缺乏专业的课程设计和管理。在快速语言教育这个领域,汉语相关的教材和课程设计极度匮乏。导致这些机构只能自编教材,甚至没有固定教材及教程。最后就是关乎学生就业的证书和认证问题。许多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获得中国相关机构颁发的证书来证明其学习成果。但是汉办的相关考试相对严格和全面,他们的学生较难通过。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学院提供的语言教育产品是针对全面化专业化的汉语学习需求。或者说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为学汉语而学汉语。而消费者对汉语教学培训的需求更多的可能并不是这样。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语言只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和他们的专业、业务能够紧密结合的,实用化的语言培训。是为工作而学汉语,为生意而学汉语。事实上这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的本来目的、最终需求。然而可惜的是,目前在这类产品的供应或者是与本地机构的协作上,中国方面的工作仍旧是一片空白。
认识
    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化内涵交流传播、承载传承的基石。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是文化产业发展协作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汉语言教育培训工作的推进,不仅仅是对自身产业的发展,更是在为文化产业的全面输出夯实地基,为经济产业的发展协作提供润滑剂,为两国全面互信互通互联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巴基斯坦,我们拥有足够良好的公众形象,拥有足够巨大的消费者认可。中巴经济走廊理事会主席Talha先生甚至将汉语上升到巴基斯坦的未来这样的高度。而当前我们在语言资源的输出和落地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真的是一片亟待开发的沃土。所以,在如何在国外开展汉语言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应当由顶层设计做起,革新传统观念,积极响应当地的教育培训需求;在如何与当地机构组织、民间力量的合作与协同上,我们应当推进机制创新,设计构思与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够无缝融合进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结构的新业务框架。
\


    总而言之,在巴基斯坦全力推进汉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社会以及民众的需求,更是未来达成两国更高程度互信互通互联的必由之路。
\
耿净理事长同旁遮普信息技术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