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基金内页顶部banner
专项基金底部信息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2018-2019丽江公益助学情况汇总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创产业专项基金于2017年12月在深圳揭牌,2018年作为专项基金的起步之年,为使专项基金的使用更为丰富、具有深远意义,第一个公益项目为资助云南丽江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贫困青少年就学。
2018年文创产业专项基金三次赴云南丽江调研和跟踪助学事宜。丽江福国学堂的基本情况如下:
福国学校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但该区域初中以上学历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9.28%,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88%。据了解,部分适龄青少年因家庭贫困、住地偏远、负担重等原因仍无法进入正式校园。
福国学堂是该地寺院——福国寺专为就学困难的青少年设立的学堂,非九年制义务教育序列学校,专为无法在本地正常上学的高原偏远地区孩子而设立。寺院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后由明熹宗朱由校赐名为“福国寺”并御赐牌匾。康熙18年(公元1679年)时,改成藏传佛教寺院。
学生情况:
为解决贫困青少年就学问题,福国寺自2009年内设立学校,目前共有学生44人在校学习,根据学生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分为4个班级。其中,最小的学生8岁,最大的25岁。学生们来自于——四川(稻城20个、理塘17个);西藏(昌都4个);青海1个;河北1个;厦门1个。(详见附录1)
教学情况:
开设科目有:汉语、藏语、英语、数学、体育、美术等课程。学生们每天6点起床开始上课,课程内容与一般小学和初中基本相同,除藏文教材是寺内印制,其它上课使用的教材均采购于学校。对于学习较好或获得一定基础知识后的学生,送入县公立学校继续学业。也有部分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后走入社会。
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主要突出在师资严重匮乏。由于薪资较低(由寺院支付,但寺院并无稳定资金来源),地理位置造成生活条件不便(位于郊区且在半山)等原因,学校很难聘请到优秀教师,一般教师也很难坚持在此长期教学,教师流动性较大,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从侧面情况可反映出:学堂规定每位老师需完成至少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以确保学生在一定阶段内连续学习某项知识。其中藏语、英语科目老师最为缺乏,如在前任老师离职的情况下,如不能顺利请到新老师,此项科目或将暂停授课。
上图为寺院喇嘛在为学生们上藏语课。藏文课文为传统的藏式印刷装订,由寺院出钱印制,这样一本大概可以学习三年时间。
教室门口列出了最近在校学生的主要科目学习成绩。
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学生们的配图作文,以表激励。
图书室是为丰富学生们学习和生活设立。但由于经费有限,图书种类和式样并不丰富。
英语教育同样受到重视。教室内会张贴最近学习的英语单词,但因英语师资极度短缺,请到非常具有教学经验优秀教师很困难。
生活情况:
福国学校为学生提供食宿。其中,女生宿舍6人一间,男生则多人一间居于僧房。宿舍冬季不具备取暖条件,但住宿环境依然优于学生高原家庭条件。学生们大多家庭贫穷,很多人来自藏族游牧家庭,与外界联系条件差,有些家庭甚至不具备汉语言能力。学生们大多由于路途遥远且绝大多数来自高原山里,每1-2年才学校统一组织相邻地域学生回家探望。
就餐位于只有一间房间的食堂内。采取统一就餐,寺院僧人会用传统敲锣方式使学生们先集合,后依次排队进入食堂,面对桌上的餐食感恩祈祷,而后有序用餐。
学生们餐前先进行感恩仪式。寺院的喇嘛们帮助提供一些就餐服务。午餐有三个菜一份主食,数人围餐食用。
校内条件较为简陋,学生们会在就餐前后简单的在水龙头处洗手洗脸。学堂海拔大概两千多米,白日的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学生们从小就会皮肤黝黑。
花费情况:
在没有官方任何教育资源与资金补贴的情况下,目前由福国寺负担学生们的衣食住行的全部花销。
目前学校44个学生、教课老师及生活(后勤)老师共10人,分别负责4个班级。费用成本主要集中在教师工资、学生衣物、教材采购(一学期一次、学习用具一年购买一次)以及食材费用。
学校每月开支为:
序号 |
分类 |
天数 |
次数 |
费用/次 |
总计/月 |
1 |
蔬菜 |
30天 |
6次/月 |
500元/次 |
3000元 |
2 |
大米 |
30天 |
50斤/天 |
3元/斤 |
4500元 |
3 |
食用油 |
30天 |
2桶/3天 |
70元/桶 |
1400元 |
4 |
面粉 |
30天 |
10袋/月 |
100元/袋 |
1000元 |
5 |
干菜调料 |
30天 |
随需 |
800元 |
800元 |
6 |
教师工资 |
30天 |
7人 |
2000元/月/人 |
14000元 |
7 |
后勤工资 |
30天 |
3人 |
2000元/月/人 |
6000元 |
8 |
其他 |
30天 |
衣物、鞋子、电费、医疗费用 |
3000元 |
|
合计(每月) |
33700元 |
附录1
受资助青少年来自于——四川(稻城20个、理塘17个);西藏(昌都4个);青海1个;河北1个;厦门1个。详细情况见下:
资助学生情况总表 |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家乡 |
学生情况 |
来校时间 |
学习时间 |
1 |
根噶丁灯 |
25 |
理塘 |
家在牧区,家庭困难,兄弟六七个,父亲手残疾,母亲身体不好,家里仅有几头牛 |
2016 |
1 |
2 |
达瓦加称 |
23 |
稻城 |
家庭困难,哥哥一个,靠哥嫂支持家庭,父亲身体不好 |
2013 |
4 |
3 |
扎西格里 |
22 |
理塘 |
牧区,父母身体不好,兄弟四人,父亲是医生支持家庭,家里无牛 |
2015 |
2 |
4 |
泽仁绒波 |
20 |
理塘 |
父亲雕刻家,母亲身体不好,无牛,兄妹六人,家距离学校太远,无上学条件 |
2011 |
6 |
5 |
仁真电珠 |
19 |
理塘 |
无父亲,母亲养家,兄妹四人尚小,均靠母亲维持没有上学,生活拮据 |
2012 |
5 |
6 |
丁真加称 |
18 |
稻城 |
妹妹一人上学,父母种田 |
2011 |
6 |
7 |
降央平措 |
18 |
稻城 |
无父亲,弟弟两个,上不起学,家庭非常困难 |
2009 |
8 |
8 |
桑丁西绒 |
17 |
稻城 |
家庭困难,驻地偏远,家庭人口众多,上不起学 |
2013 |
4 |
9 |
落桑云丁 |
17 |
理塘 |
父亲双全,兄妹十几人,仅靠几头牛维持生活 |
2014 |
3 |
10 |
达瓦登青 |
17 |
稻城 |
父亲早逝,母亲健在,兄妹三人,条件一般,靠种田维持生活 |
2011 |
6 |
11 |
拥青卓姆 |
17 |
稻城 |
家庭困难,父母健在,靠种地维持,姐妹两人 |
2012 |
5 |
12 |
罗追加称 |
16 |
稻城 |
父母健在,弟弟一人,靠种田为生 |
2010 |
7 |
13 |
当真曲乒 |
16 |
理塘 |
父母健在,无业,兄弟六人,靠几头牛为生 |
2012 |
5 |
14 |
格桑多吉 |
16 |
理塘 |
兄妹七人,父母健在,靠几头牛为生 |
2014 |
3 |
15 |
拥金旺姆 |
16 |
理塘 |
母亲早逝,父亲健在,弟弟三人,放牧为生 |
2012 |
5 |
16 |
阿金 |
16 |
稻城 |
父母健在,兄妹三人,种田为生,生活一般 |
2011 |
6 |
17 |
平宗卓玛 |
15 |
稻城 |
父母健在,兄妹三人,种田为生,生活一般 |
2011 |
6 |
18 |
格桑巴丁 |
14 |
理塘 |
父母健在,兄妹六人,放牧为生,无条件上学 |
2014 |
3 |
19 |
噶玛平宗 |
14 |
理塘 |
父母健在,兄妹七八个,条件特别贫困,放牧为生 |
2013 |
4 |
20 |
噶玛多吉 |
14 |
理塘 |
母亲身体不好,兄妹六人,以父亲放牧为生 |
2012 |
5 |
21 |
多吉扎西 |
14 |
理塘 |
无父亲,兄弟二人,奶奶一人,靠哥哥养家 |
2014 |
3 |
22 |
达瓦罗布 |
14 |
理塘 |
母亲早逝,爷爷带大,靠爷爷放牧维持生活 |
2011 |
6 |
23 |
四郎加措 |
13 |
稻城 |
父母健在,兄妹四人,种田为生 |
2013 |
4 |
24 |
四郎郎杰 |
13 |
稻城 |
父母健在,妹妹一人,种田为生,生活贫困 |
2013 |
4 |
25 |
共桑连珠 |
13 |
理塘 |
父母健在,兄妹五人,放牧为生,无条件上学 |
2013 |
4 |
26 |
电珠次仁 |
13 |
稻城 |
父母健在,弟弟一个,特别贫困,种田为生 |
2016 |
1 |
27 |
仁增多杰 |
13 |
昌都 |
父母健在,家庭贫困,牧区 |
2017 |
1 |
28 |
慈诚丹增 |
13 |
厦门 |
母亲出家 |
2017 |
1 |
29 |
噶玛卓玛 |
13 |
稻城 |
家庭困难,无条件上学 |
2011 |
6 |
30 |
白玛格绒 |
13 |
稻城 |
无父亲,母亲种田,无条件上学 |
2014 |
3 |
31 |
次仁绒布 |
12 |
昌都 |
牧区 |
2015 |
2 |
32 |
降央根噶 |
12 |
昌都 |
父母健在,牧区,无条件上学 |
2016 |
1 |
33 |
青美罗日 |
12 |
理塘 |
无父亲,兄妹四人,靠母亲放牧为生,母亲身体不好 |
2015 |
2 |
34 |
噶玛加称 |
11 |
稻城 |
父母健在,兄妹三人,种田为生,生活一般 |
2011 |
6 |
35 |
曲巴桑保 |
11 |
昌都 |
父母健在,家庭困难 |
2017 |
1 |
36 |
格桑拥宗 |
11 |
稻城 |
父母离异,靠母亲种田生活 |
2015 |
2 |
37 |
格桑珠扎 |
10 |
稻城 |
父母健在,弟弟一人,靠种田为生 |
2013 |
4 |
38 |
丁真丛 |
10 |
稻城 |
父母健在,兄妹二人,靠种田为生 |
2014 |
3 |
39 |
拉姆拥宗 |
10 |
稻城 |
父母离异,靠母亲种田生活,姐姐一人 |
2015 |
2 |
40 |
噶玛曲丁 |
8 |
稻城 |
父母健在,兄妹二人,家庭拮据 |
2017 |
1 |
41 |
青美次仁 |
8 |
理塘 |
父母离异,兄妹四人,靠母亲放牧生活 |
2017 |
1 |
42 |
刚国达 |
8 |
河北 |
父亲早逝,母亲出家 |
2017 |
1 |
43 |
次仁当平 |
8 |
理塘 |
父母离异,弟弟两人,靠母亲生活 |
2017 |
1 |
44 |
丁增曲增 |
8 |
青海 |
父母健在,家庭贫困 |
2017 |
1 |
附录二
以下为近期统计的学生身体情况,因需用量大,学校也接受衣物鞋子等物品的捐赠。
男生:
女生:
回访:2018年11月30日,专项基金年底回到实施“助学计划”的丽江福国学堂。从2018年基金会捐款共22万元,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师待遇的稳定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帮助,使这些因家庭贫困、家乡偏远等原因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们能够进入教室,基金会默默为边陲地区贫困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筑起了一座桥梁。
目前学堂在校学生44人,经与当地政府协调,除在寺院学堂接受基础教育,还根据孩子的水平程度等具体情况将他们送到镇小学和中学,使学习程度较好的孩子得到更全面的教育及升学机会。学堂就像他们的“家”,除在镇上上课的时间都回到学堂宿舍居住,周末也在学堂学习更多知识。但对学堂来说,不但接送的工作量加大了(因寺院处于半山腰,镇学校都在山下,山路没有公共交通都需开车接送孩子),所承担的费用也有了相应增加,包括学杂费、校服置装费、生活费以及备用零花钱等。
在周末,孩子们也有固定的上课时间,10:00-11:00藏语单词课、11:15-12:00藏语语法课、14:00-16:00汉语经典课,也会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和休息时间。学堂会不遗余力、尽其所能的为孩子们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把他们养育成才。学堂非常感激基金会的助学计划,对学堂的巩固和发展都起到了宝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