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推荐搜索: | ||
10年坚守 不忘初心 | 一带一路专项基金 | |
会长专栏 |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小树成长非遗公益伙伴计划第一轮专家评审会在京召开
2020年1月15日上午,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小树成长非遗公益伙伴计划第一轮专家评审会在基金会会议室召开。
小树成长计划是基金会主办的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研究、保护、传承、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具有公益性、精准性、基层性和引领性的公益活动。活动旨在筛选出最有保护传承特质、最具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对最终入选的项目从资金、人才、技能培训、跨界共享、展览展示等多个维度进行持续资助、共同发展。
小树成长计划于2019年9月向外界公布,报名已于上月截止,共收到报名申请近60份,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传统刺绣、剪纸、唐卡、民间音乐、节庆活动、营造、茶艺、非遗培训课堂、传统技艺研究等项目,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评审会由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小树成长计划特别顾问李松主持,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等专家参与了本次评审。
评审会上,专家们深入讨论了目前非遗领域的整体环境和生态,从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亟需的引导与支持入手,由大及小,从整体到局部,再到小树成长计划的项目遴选。巴莫曲布嫫以联合国教科文的《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为例,强调非遗保护应该保护的是价值、经验、实践,而不是具体的东西,保护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也谈到在项目实操中要注意公益和学术、公益和商业的边界。张小军提到在本计划中更应该考虑到“小树”成长必须的土壤和阳光是否匮乏,要思考小树如何成长,触及问题的根本。李松谈到小树成长计划的社区化,社区化其实就是土壤的生态,有自生长能力的可持续,这是当下最缺乏的,非遗保护总体目标是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王建民提出重在非遗保护的行动实践,小树成长计划要赋能给非遗传承的主体,注重项目资助的实效性。罗杨也非常认同项目对非遗生态建设的考虑,同时他强调扶持特别需要扶持的项目,不是锦上添花。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小树成长计划实施中以导向性为主,把重点放在对“小树”成长的生态环境建设上,优先考虑群体性参与和社会自组织类型项目,保护价值、经验和实践,赋能给非遗等,从而做到对非遗生态的修复。
会后,耿静理事长肯定了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非遗保护是非常宏大的工程,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任重而道远,但是一定需要富有成效的行动。基金会一定会身体力行,通过小树成长计划加强资源整合的能力,做到赋能于非遗项目,呵护和建设好非遗“小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同时,基金会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保护其中,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