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搜索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 1

描绘一个大大的仕女

发布时间:
2019/12/15 20:34

  2007年,耿瑩经过四年的奔走呼吁,终于拿到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的批示,从此,她便坚定地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之路。当公益事业越来越被文遗领域广泛认可时,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一位钟情于丹青的艺术家,也是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筹建者之一的元老级人物。她为在特殊时期遭受不公的老艺术家奔走,为中国画研究院的发展壮大竭尽所能。

 

 

  2019年12月13日下午三时,“投石问路——耿瑩八十艺术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耿瑩多幅仕女画、长卷、手稿以及昔日的连环画插图等一并展出,吸引了大批观众,其中,以题材选取、人物造型和笔墨精妙而见长的仕女画更是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与讨论。耿瑩多年好友,我国著名艺术家、福娃之父韩美林先生,专门为此次展览撰写了感人至深的前言,并题字。以下为前言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耿瑩大姐是当代公认的当之无愧的社会活动家、公益慈善家。她做过地质队员,当过药厂研究员,学过中医。但是鲜有人知道除了这些,耿瑩大姐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初中时父亲耿飚为她开蒙,从此对中国画有着近七十载的痴迷。20世纪70年代拜蒋兆和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中国画,后入室王叔晖先生门下系统学习中国仕女画,先后求教于李可染、黄胄、亚明等中国画大师。她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中国画认知的理念,将传统中国画绘画,特别是中国仕女画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创作上有所创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面貌。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筹建时期,作为元老级人物,她一方面为在特殊时期遭受不公的老艺术家奔走,一方面为中国画研究院的发展壮大竭尽所能。现在位于北京西三环的中国国家画院院址就与她有着历史的渊源。

 

 

  本次展览既是对耿瑩大姐几十年艺术实践的系统总结,又是其多年公益慈善的回顾,还是其艺术之路的集中展示,也是她多年对中国文化传承保护这一使命之路的具体写照。展品汇集了艺术历程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与研究保护成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使命与艺术之路,以耿瑩大姐的中国画作品、创作手稿、艺术简历及重要事件照片为主线,全面展现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同时展出其具有标志性的仕女人物画系列作品,这既是对传统仕女画的继承,又是对她几十年艺术创作的总结。第二部分公益与慈善之路,展示了敦煌壁画的保护成果。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展现耿瑩大姐艺术成就的展览,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了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对于艺术创作,耿瑩大姐认为置身于新时代的艺术家,要具备新时代的朝气,要充满新时代的正能量,要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对话。同时要植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源于社会,源于自然,既是社会相生的产物,同样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学习传统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也不是蜻蜓点水般地轻描淡写偶一为之;更不是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而是放眼国际以新的视角去感受传统,审视外来艺术,领会精神,以多样化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拜师王叔晖先生门下,耿瑩大姐继承了先生的绘画特点,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既能够在传统技法中画出时代气息,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物造型准确,画面工整、严谨;体态纤细修长,飘逸潇洒;线描作品用线考究。早期手稿是最好的说明,铅笔用线行云流水,神出鬼没;毛笔用线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成竹在胸,形成一幅幅和谐的乐章。人物整体设色画面绚丽典雅、色彩丰富,清静自然,浓而不烈,淡而不枯。色彩搭配和谐统一。面部刻画严谨、立体、细腻、清秀,抓住人物表情瞬间的一颦一笑。服饰表现中运用平面化、装饰化、图案化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形式既是对生活元素的概括,又是对艺术的提炼,也是对文化的创造。

 

 

  耿瑩大姐自小受父亲教导,对祖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更是有着无限的热爱。2007年创立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在她的带领下,基金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默默坚守,尽职尽责。她代表中国连同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五个国家联手发起东亚纸张保护项目,为继承人类书写文明记录做出贡献。平遥古城保护导则的建立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树立标准。在敦煌艺术保护特别是东千佛洞的保护上,年届八旬的耿瑩大姐不辞劳苦,通往东千佛洞的戈壁滩上留下了她的身影。

 

 

  中国文化需要传播,国际交流也成为耿瑩大姐的使命。1979年廖承志率“明华轮”东渡日本,开启了中日友好的篇章。她作为当时的见证人,不仅仅见证了中日友好,更为日本人民展现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访问期间她的画作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官员与日本友人,这为中国画艺术的对外宣传做出巨大的贡献。21世纪初,继承廖公精神,她不仅仅延续中日友谊,更发展民间外交,从中巴友谊,到中美友谊、中法友谊,再到中国与印度、中国与英国、中国与瑞典等世界许多国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这些足迹既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又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还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更是她承传中国文化的使命。

 

  综上,伟大的时代,特殊的家庭,独特的经历,使耿瑩大姐的画作体现出浓烈的家国情怀;而中国传统艺术的陶冶,又使她的慈善使命充满人情,沁人心脾,从而搭建起不同国家民心相通的友谊桥梁。

 

  耿瑩大姐八十了,她肩负使命,胸有担当,执着地沿着公益慈善之途一路走来,描绘了一个大大的“仕女”:这就是她自己——优雅的耿瑩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