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搜索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 1

耿静理事长接见兰州“文化行者”代表

发布时间:
2019/11/27 19:35

  11月21日,兰州“文化行者”项目团队代表赴北京参加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小树成长”非遗公益伙伴计划启动仪式,并受到耿静理事长的接见。耿静理事长深入了解了“文化行者”项目团队组成、工作计划、实施效果、受益人群以及未来设想等情况,也关切地问到有哪些困难,需要哪些支持,并对明年的工作给予了指导意见。

 

 

  一段故事的开始可能仅仅是一腔热血,但一段故事的延续却一定是许多人一起奋斗的结果。2007年,“文化行者”的创始人王龙魁有感于山西老家民歌失传而与十几位同学联合发起了兰州大学收藏协会。一群年轻人开始为传统文化保护呼号奔走。但是这一重任,并不是在学校里动动笔杆,发发传单就能实现的,青年人们必须走进古迹、走近传统艺人,才能明白这文化传承背后的厚重、社会的需求,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从这需求中有所作为。

 

  在这一梦想的指引下,文化行者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故事开始了。2008年,兰州大学收藏协会组织了近十支团队,一百多名志愿者,开赴西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与实践工作。但所有参与者都是学生,这一百多人的吃喝住行是摆在团队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怀着热情与向往,王龙魁和另一位负责人赵超共赴北京,寻求资金支持。那是一场难以忘记的经历,两个年轻的身影跑遍北京,拿着活动的项目书,在36家基金会门前逗留,一家一家寻求资助而未果……但幸运的是,最终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被他们打动,启动“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状况调查项目”,愿意出资1万元,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开展非遗保护。耿莹会长甚至为这104名志愿者发放了签名证书。当时,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也仅成立一年,两个梦想家在北京相聚,开始了持续十年的相伴。

 

  “山里连灯光都没有,我们的前方还有希望吗?大家都“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不约而同地回答:那样前方更神秘,我们需要往更黑暗的地方前进。”那一年,受基金会支持的团队这样说到。“这一纯粹基于理念的支持让所有人都找到了方向。”

 

 

  从这一年启程,从“中国西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艺术调查项目”、“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奖”到“陇东红色文化遗产调查”和“兰香朵朵: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计划”,从“寻找安妮教育计划”再到支持“人口较少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项目”。这十年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累计向“文化行者”团队的多个项目捐赠了30多万元。2010年,基金会创会会长耿莹甚至亲自访问兰州大学、受聘担任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顾问,理事长耿静多次过问“文化行者”项目的发展和遇到的问题。“文化行者”项目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耿莹会长、耿静理事长十年来的持续支持和关心下,茁壮成长。

 

 

  2019年止,“文化行者”累计支持超过3000名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其中,完成了75个小规模调研项目和185个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区域覆盖西部14个省市自治区57个社区(站点),项目模式列入教育部第二届“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示范项目和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服务示范项目”,培育支持的项目创意和成果荣获联合国志愿服务人员组织荣誉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黑苹果年度特别奖、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等多项大奖。

 

  十年,“文化行者”幸有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相伴,共同成长,我们一起,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