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搜索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 1

探寻华夏文明 点亮文遗光辉

发布时间:
2019/09/02 10:49

  ——以雕版《熬波图》刊行、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落成贺基金会成立十二周年

  2019年8月,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已走过十二年的历程,作为基金会所属的古籍专项基金为保护华夏民族的重要文化载体——古籍和先贤留下的诸多宝贵文化遗产一直恪守使命,在基金会领导及顾问、专家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积极探寻中不断实践出新。在这个特别的纪念日,谨以雕版《熬波图》刊行、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落成衷心祝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十二周年!

  2012年世界读书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传习基地之四库书房•新场雅集正式落户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上海浦东新场。新场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盐业生产历史悠久,在这里诞生了现存最早的海盐生产专著《熬波图》,新场因《熬波图》而被载入华夏民族的经典巨制《钦定四库全书》,这也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古籍专项基金寻史料而来、与新场邂逅的契机之一。

  

耿静理事长受邀作为四库书房•新场雅集落户新场揭幕嘉宾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传习基地——四库书房·新场雅集部分内景展示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传习基地落户新场以来,古籍专项基金一直以专业的视角、负责任的态度、良性发展的眼光,脚踏实地的勤劳耕耘、积极努力的请进贤德大家、常年持续性举办公益讲堂,精心组织专业人士认真整理地方文献,用心履行作为文化使者和公益组织的职责,助力新场文化事业的发展。

  

耿莹会长受邀成为四库书房·新场雅集首届“传与承”重阳论坛主讲人

  为保护与传承珍贵的盐文化文献遗产——《熬波图》、助力新场古镇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新场镇政府的支持下,这部名典名人汇聚、古今文化相融、全文释义的雕版《熬波图》于2019年正式面世刊行,同时展示、体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集各级别非遗传承人资源的新场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于四库书房落成。这是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是践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一直坚守的“保护中国文化、历史遗产,协助、配合政府调动民间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宗旨,汲取历史文化养分、传承古镇文化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场特色盐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延续生发的需要。

  雕版《熬波图》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择取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钦定四库全书》中史部政书类《熬波图》为底本,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耿静理事长作非遗顾问,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和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曾凡英教授作学术顾问,由中国当代雕版活字专业写样师芮名扬手工写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技艺传承人陈义时亲自操刀雕版,曾多次获得“最美的书”的设计师、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张志伟教授进行装帧设计,特邀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钦定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纪晓岚后代纪清远为本书作序,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古籍专项基金主任、四库书房创办人刘鹤然作跋,并组织专业人员对《熬波图》中的诗文花了大量的精力做了现代汉语注解、释义、审校,这些内容单独成册印制、装订,与雕版《熬波图》合函刊行,大大便利了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海盐制作工艺及盐民生态,聘请既精通古籍又精通外语的学者专家为本书做了颇显功底的外文专业介绍,通过原典的中文繁体、释文的中文简体、简介中的联合国官方语言英文与法文四种文体形式呈现给世人,为古镇新场和文化遗产《熬波图》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雕版《熬波图》

 

  众智合力,终使这部盐业典籍重焕新辉!以此,致敬创造并留下宝贵华夏文化遗产的过往贤达,致敬为保护和发扬华夏遗产做出过贡献的当代志士!

  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是在深入了解、研究新场文化的前提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古镇当地特色文化,诚意打造的传统文化技艺展览、展示之所,力争为新场“文创小镇”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由新场镇人大主席王继斌,浦开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严彬彬,浦东新区文化事业处副处长潘昕,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古籍专项基金主任刘鹤然,新场古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谈敬德共同为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揭牌。

  

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揭牌

 

  今后,我们将联合全国各地及新场非遗项目传承人,在此陆续组织项目分享、展示、推广活动,使其不断彰显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兼顾对个人人文素养及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均大有裨益的琴、棋、书、画、诗、书、茶、香等富含华夏传统文化要素的内容,让受众学习、体验、分享,提升体验互动的参与感,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陈义时先生亲手雕刻的《熬波图》雕版展示于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受邀嘉宾参观、体验刷版技艺

  

雕版、线装书装订技艺展示

 

  《钦定四库全书·老子卷》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探寻华夏文明,点亮文遗光辉,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更多的优质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华夏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发展壮大助力!让我们不忘初心,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