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推荐搜索: | ||
10年坚守 不忘初心 | 一带一路专项基金 | |
会长专栏 |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基金会动态|清明追思:晋绥英雄 浩气长存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
3月31日,2019年清明节祭扫先烈暨晋绥散葬烈士遗骸安葬及志愿军烈士遗物安放仪式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举行。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之女任远芳、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萧克之子萧星华少将、开国上将贺炳炎之子贺雷生等60余名晋绥儿女和烈士后代,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1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一起追思革命烈士。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耿静理事长专程参加了此次纪念活动和仪式,并代表基金会向晋绥解放烈士敬献花篮。
兴县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贺龙元帅率领的120师曾经在这里生活战斗11年之久,英勇奋战,阻击日寇,创建和巩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为夺取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烈士陵园落址8年以来,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已收迁安葬革命先烈629名,其中无名烈士525名,同时英烈墙上镌刻着1949位烈士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和牺牲时间。 这次,在晋绥儿女、志愿者和吕梁政府、军队等力量的努力下,那些散葬在荒野沟壑的26名无名烈士的遗骸被找到,在此次活动中正式安葬。“捧起你们的忠骨装殓下葬。抬着你们的棺木,一股暖流从心里升起。回家啦,今天咱们就回家啦!……追思你们的英灵,硝烟令人回首。一个番号,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是战友。”一年前的清明节,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监事贺晓明追思先烈的话音似乎依然飘荡在陵园上空,是的,曾经在晋绥战场上英勇献身的14000余名烈士不应该被遗忘,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应该被后人铭记。
同期举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原120师)一军七师19团114位烈士墓揭碑仪式,114位烈士的遗物被统一安放,后辈们从此有了寄托哀思的地方。活动主要组织方之一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副理长兼秘书长段晓飞说:“烈士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把烈士装在心里,我们才不会忘本,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
带着基金会监事贺晓明的嘱托,耿静理事长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为之前在烈士陵园捐种的松柏浇上水,并低声呤道:“吕梁临水埋忠骨,青松绿柏伴一生”。
活动结束后,耿静理事长调研了基金会在当地开展的助学情况。兴县地处晋西北,交通不便,发展落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一直心系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2018年,基金会捐资50万元用于支持兴县的教育事业,为当地100名即将进入大学的优秀学子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了第一年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帮助学生们实现了大学梦想,也缓解了老区的脱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