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推荐搜索: | ||
10年坚守 不忘初心 | 一带一路专项基金 | |
会长专栏 |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东方之韵|华夏文化海上丝路(南海)采风行第四天
5月11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东方之韵”华夏文化海上丝路采风行第四站来到琼海市采风考察。
上午一行人员驱车前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这是一座年轻的博物馆,是一座展现海南人文历史的博物馆,是一座保护南海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是一座展现海上丝绸之路与地区文化交流的博物馆。博物馆从南海的人文历史、南海的自然生态、出水文物、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等方面集中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再次让艺术家感受的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并带着参观学习的问题,期待下午与渔民的座谈。
午后虽烈日炎炎,艺术家们创作激情不减,早早来到椰林小楼开始写生创作,等候渔民的到来。
下午3时许,座谈会正式开始,首先由基金会采风团领队对座谈的内容、意义做了说明,随后由琼海市文化部门同志介绍了琼海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介绍出席座谈会的渔民代表,并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海航道更路经》代表性传承人83岁苏承芬讲述南海渔民与《更路簿》的故事。
老人家虽年过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铄,更喜欢让大家称呼他船老大,他与海的故事讲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讲到激动处神采飞扬,手舞足蹈,语言已经不能够表达他此时激动的心情,讲到伤心处,老泪纵横。在60多年的航线经历中就是依靠祖父传下的一本《更路簿》才能在南海大风大浪中平安往来于我国的西沙、中沙、南沙。
《更路簿》又称为《南海航道更路经》,是他们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详细记录中国南海地区的岛礁名称、位置、航向、距离和岛礁特征。是渔民出海的安全保证、渔民出海的行动指南、是渔民出海的定海神针。
中国的南海幅员辽阔,被渔民称为祖宗海,渔民千百年来依靠在老祖宗的经验传承下不断更新完善《更路簿》才得益于纵横南海而延续至今。这里的渔民不仅仅是渔民,他们既是中国南海生产的耕海人,又是中国南海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也是中国南海历史的见证人,更是中国南海海域的守护人,为中国南海的守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本《更路簿》是中国南海渔民用生命换来的。
基金会采风团的艺术家发言时表示,基金会组织此次采风活动是艺术来源生活的体现,是艺术深入生活的实践,让艺术好的为人民服务。要让艺术家用艺术的眼光,亲身体验中国南海渔民的生活、用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感受、描绘中国南海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用艺术的表现力全面展现中国南海的渔民生活。这既是对渔民的关怀,也是艺术家的职责所在,更是对文化的继承。
随团的文化学者发言时表示,通过此次座谈,首先对上午参观博物馆时所产生的疑问及博物馆两处对《更路簿》解释矛盾的地方从传承人口中得到了明确的答案。《更路簿》中的“更”只代表距离,“路”指的是路线路程,采风结束后,联合基金会写信向博物馆反映此事;其次虽然现代科技已经进入现代航海,但《更路簿》依然不能遗弃,科技不同于人,也会出现故障,在茫茫大海中《更路簿》就起到救命的作用;第三《更路簿》不仅仅有记录的价值,它更是实用价值的体现,更是疆域价值的展现,更是历史价值的呈现,更有现实价值。第四此次座谈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做的抢救性发掘,是对文化遗产深入研究与保护做出的贡献,是基金会宗旨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