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搜索

主页底部二维码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主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版权所有 2008 CCHF, All Copy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7503584号-1
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5号中青旅大厦1009—1012室 邮编:100007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43号 电话:010-58156230/31/32/33 传真:010-58156230-618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 1

耿瑩会长一行出席“中巴友谊竹”归根耿飚故里活动

发布时间:
2017/04/25 17:27

  4月24日上午9:30,湖南省何报翔副省长会见了来醴陵参加“友谊竹”移栽仪式的基金会耿瑩会长、耿静理事长一行。何副省长对耿飚的家人回乡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希望耿莹会长及其家人多多关心家乡建设。耿瑩会长也很高兴地说,有时间一定会常回来看看。

  

何报翔副省长会见耿瑩会长一行

 

  会见结束后,何副省长与耿瑩会长一行前往枫林镇隆兴坳村耿传公祠,共同出席了10:30分的“中巴友谊竹”移栽活动。

  耿传公祠是耿氏在醴陵一脉的宗祠,始建于1861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6平方米。2012年12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启动耿传公祠保护修缮工作,经过一年施工,于2013年12月向公众免费开放。

  “中巴友谊竹”是我国醴陵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原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长耿飚同志、在担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期间,亲手栽种于大使馆的巴基斯坦竹、此竹见证了中巴两国的深厚友谊。耿飚同志一生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印证了“君子比德于竹”的高尚情操。今天在此移栽象征两国友谊的巴基斯坦竹,为的就是进一步铭记和厚植中巴两国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弘扬和传承耿飚同志坚韧不屈、刚正不阿、虚怀若谷的优秀品格。

  

197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联部部长耿飚(左一)在伊斯兰堡拜会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右一)

 

  出席活动的嘉宾有: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先生、大使夫人索尼娅·马苏德女士;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泽米尔·阿万先生。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先生及夫人栗惠宁女士(栗裕大将之女)。卫生部原高级顾问、红军老干部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先生。以及耿飚同志的亲属:长女耿瑩、幼女耿焱、外孙女耿静、长孙耿岱。

  

出席仪式的部分嘉宾合影

 

  出席活动的湖南省领导有: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报翔同志;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胡向东同志;省外侨办副主任邱爱华同志;省政府办公厅贺省外侨办其他相关领导。株洲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同志,醴陵市委书记胡湘之同志等相关领导。

  

仪式活动现场

 

  

何报翔致辞

 

  仪式上,何报翔致辞欢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一行来醴,并感谢耿飚同志后代对湖南醴陵的倾心关注。他说:六十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耿飚同志成为中巴传统友谊的重要奠基者,中巴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我们要继续发扬耿飚同志的外交精神,深化中巴各领域合作,为中巴传统友谊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基金会耿莹会长

 

  耿瑩会长在讲话中提起父亲爱竹,因为父亲是湖南人,到了巴基斯坦后在使馆里栽了一片竹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竹林,他童心未眠自己栽的竹子上还刻了字,竹子长大了字也长大了到现在都有。今天能回到父亲出生的地方,回到我的家乡这是60年的一个轮回。这个轮回象征着中巴友谊的深厚。

  

耿飚幼女耿焱女士

 

  耿焱女士讲话中回忆起父亲耿飚同志60年前在巴基斯坦大使馆内亲手种栽的竹子,2016年我到巴基斯坦参加北京论坛,看到了父亲当年种植的竹子,想起了父亲在巴基斯坦的生活和工作。不想当年父亲种植的竹子孤零零的留在巴基斯坦大使馆内,经过多方努力希望最终把留在巴基斯坦大使馆内的竹子带回了中国,带回了父亲的故乡。

  

为“中巴友谊竹”揭牌

 

  在耿传公祠院落的一角,耿瑩、耿焱、耿静、马苏德·哈立德、何报翔、毛腾飞、胡湘之共同为移栽在此的“中巴友谊竹”揭牌。

  

 

 

 

  大家依次为8棵“中巴友谊竹”浇水。据了解,1956年,耿飚赴巴基斯坦担任外交大使,并在巴基斯坦大使馆前亲手栽种下四棵“友谊竹”。2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耿飚同志为推动中巴外交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中巴友谊竹”也在大使馆茁壮成长,见证了中巴深厚友谊。

  随后,耿瑩、耿焱、耿静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及地方领导一行走进耿传公祠参观考察。